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!
《孙子兵法》,又称《孙武兵法》或《吴孙子兵法》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,早于克劳塞维茨《战争论》约2300年,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。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,一共十三篇。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。
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,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内容博大精深,思想精邃富赡,逻辑缜密严谨,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。
《孙子兵法》被奉为兵家经典。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,历代都有研究。李世民说“观诸兵书,无出孙武”。兵法是谋略,谋略不是小花招,而是大战略、大智慧。如今,《孙子兵法》已经走向世界。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,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。汉代版《孙子兵法》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。
《孙子兵法》既是一部兵书,有“用兵之法,全胜为上”这样的军事谋略;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,有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,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”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;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,有“胜可知而不可为”这样的做事方法。
本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。
《孙子兵法》的第一篇,叫做『计篇』,这里的『计』不是『计谋』的意思,而是『计算』的意思。
1. 孙子曰: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!
孙子说: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,关系着民众的生死,决定着国家的存亡,因此,不得不认真、谨慎的研究。
孙子把『敬畏心』提到了首位,打仗,是国家大事,关乎生死存亡,不能不认真研究。
2. 故经之以五事,校之以计,而索其情: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将、五曰法。
因此,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,七种情况的比较,得到详情,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。一是道,二是天,三是地,四是将,五是法。
3. 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,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,而不畏危。
道,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,意志统一,可以同生共死,而不会惧怕危险。
4. 天者,阴阳,寒暑、时制也。
天,指阴阳时节、寒暑交替、春夏秋冬四季等等。
5. 地者,远近、险易、广狭、死生也。
地,指地势的高低,路程的远近,地势的险要、平坦与否,战场的广阔、狭窄,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。
6. 将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也。
将,指将领足智多谋,赏罚有信,对部下真心关爱,勇敢果断,军纪严明。
7. 法者,曲制、官道、主用也。
法,指组织结构,责权划分,人员编制,管理制度,资源保障,物资调配。
8. 凡此五者,将莫不闻,知之者胜,不知者不胜。
对这五个方面,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。了解就能胜利,否则就不能胜利。
9. 故校之以计,而索其情,曰:主孰有道?将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令孰行?兵众孰强?士卒孰练?赏罚孰明?吾以此知胜负矣。
所以,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,并据此加以比较,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。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,能得民心?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?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?哪一方的法规、法令更能严格执行?哪一方资源更充足,装备更精良,兵员更广大?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,更有战斗力?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?通过这些比较,我就知道了胜负。
10. 将听吾计,用之必胜,留之;将不听吾计,用之必败,去之。
将领听从我的计策,任用他必胜,我就留下他;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,任用他必败,我就辞退他。
11. 计利以听,乃为之势,以佐其外。
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,还要创造一种势态,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。
12. 势者,因利而制权也。
势,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、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,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。
作战篇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