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。
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| 前一修订版 | ||
孙子兵法 [2021/10/22 02:20] feet8396 |
孙子兵法 [2021/11/04 04:42] (当前版本) feet8396 [始计篇第一] |
||
---|---|---|---|
行 7: | 行 7: | ||
《孙子兵法》又称《吴孙子兵法》、《孙子》、《孙武兵法》,孙武撰。孙武,生卒不详,字长卿,春秋末期齐国人,从齐国流亡到吴国,辅助吴王经国治军,显名诸侯,被尊为“兵圣”。 | 《孙子兵法》又称《吴孙子兵法》、《孙子》、《孙武兵法》,孙武撰。孙武,生卒不详,字长卿,春秋末期齐国人,从齐国流亡到吴国,辅助吴王经国治军,显名诸侯,被尊为“兵圣”。 | ||
- | 《孙子兵法》是现存最早的兵书,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,早于克劳塞维茨《战争论》约2300年,凡十三篇,每篇皆以“孙子曰”开头,按专题论说,有中心,有层次,逻辑严谨,语言简练,文风质朴,善用排比铺陈叙说,比喻生动具体,如写军队的行动:“其疾如风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动如山,难知如阴,动如雷震”(《军争篇》),既贴切又形象,且音韵铿锵,气势不凡,故刘勰称“孙武兵经,辞如珠玉”(《文心雕龙·程器》)。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,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。 | + | 《孙子兵法》是现存最早的兵书,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,早于克劳塞维茨《战争论》约2300年,凡十三篇,每篇皆以“孙子曰”开头,按专题论说,有中心,有层次,逻辑严谨,语言简练,文风质朴,善用排比铺陈叙说,比喻生动具体,如写军队的行动:“其疾如风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动如山,难知如阴,动如雷震”(《军争篇》),既贴切又形象,且音韵铿锵,气势不凡,故刘勰称“孙武兵经,辞如珠玉”(《文心雕龙·程器》)。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,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。 |
- | 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”《孙子兵法》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,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,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,举凡战前之准备,策略之运用,作战之布署,敌情之研判等,无不详加说明,巨细靡遗,周严完备,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,二千年多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,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毛泽东对《孙子兵法》推崇备至,而孙子所主张的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则成为中国军人的“武德”。 | + | 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”《孙子兵法》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,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,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,举凡战前之准备,策略之运用,作战之布署,敌情之研判等,无不详加说明,巨细靡遗,周严完备,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,二千年多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,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毛泽东对《孙子兵法》推崇备至,而孙子所主张的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则成为中国军人的“武德”。 |
- | 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《孙子兵法》,惜为残简,不能窥其全貌,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,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。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、光宗年间的《十一家注孙子》本;又有《武经七书》本《孙子》,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印。其注本以曹操注最早,《平津馆丛书》所收影宋本《孙吴司马法》中有《魏武帝孙子》。此后注家颇多,如清孙星衍的《孙子十家注》、朱墉的《武经七书·汇解》、夏振翼的《武经体注大全会解·孙子》,近人杨炳安的《孙子会笺》,今人吴九龙的《孙子校释》、吴如嵩的《孙子兵法新论》等。 | + | 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《孙子兵法》,惜为残简,不能窥其全貌,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,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。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、光宗年间的《十一家注孙子》本;又有《武经七书》本《孙子》,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印。其注本以曹操注最早,《平津馆丛书》所收影宋本《孙吴司马法》中有《魏武帝孙子》。此后注家颇多,如清孙星衍的《孙子十家注》、朱墉的《武经七书·汇解》、夏振翼的《武经体注大全会解·孙子》,近人杨炳安的《孙子会笺》,今人吴九龙的《孙子校释》、吴如嵩的《孙子兵法新论》等。 |
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,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内容博大精深,思想精邃富赡,逻辑缜密严谨,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。 | 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,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内容博大精深,思想精邃富赡,逻辑缜密严谨,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。 | ||
行 24: | 行 24: | ||
《孙子兵法》的第一篇,叫做『**计篇**』,这里的『**计**』不是『**计谋**』的意思,而是『**计算**』的意思。 | 《孙子兵法》的第一篇,叫做『**计篇**』,这里的『**计**』不是『**计谋**』的意思,而是『**计算**』的意思。 | ||
+ | |||
+ | **计篇原文全文** | ||
+ | |||
+ | > 孙子曰: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 | ||
+ | > | ||
+ | > 故经之以五事,校之以计而索其情: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将,五曰法。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,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,而不畏危。天者,阴阳、寒暑、时制也。地者,远近、险易、广狭、死生也。将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也。法者,曲制、官道、主用也。凡此五者,将莫不闻,知之者胜,不知者不胜。 | ||
+ | > | ||
+ | >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,曰:主孰有道?将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令孰行?兵众孰强?士卒孰练?赏罚孰明?吾以此知胜负矣。 | ||
+ | > | ||
+ | > 将听吾计,用之必胜,留之;将不听吾计,用之必败,去之。计利以听,乃为之势,以佐其外。势者,因利而制权也。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近而示之远,远而示之近。利而诱之,乱而取之,实而备之,强而避之,怒而挠之,卑而骄之,佚而劳之,亲而离之。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。 | ||
+ | > | ||
+ | >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,得算多也;未战而庙算不胜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乎!吾以此观之,胜负见矣。 | ||
+ | |||
+ | |||
1. **孙子曰: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!** | 1. **孙子曰: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!** | ||
- | < | + | | 『**译**』 |
+ | | 『**例**』 | 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中记载,吴王故意考验孙武,挑选了180名宫女接受孙武训练,并由两名爱妃负责卒长之职。刚开始,纵使孙武三令五申表明军令如山,众宫女皆不理孙武的号令,两名爱妃作为卒长更大笑,于是孙武将卒长斩首,即便吴王阻止,孙武亦不理会。众宫女立即变得严肃起来,对军令绝对依从。吴王见爱妃被杀,非常生气,当下欲斩孙武,但为伍子胥所劝阻,吴王拜孙武为最高统帅。 | | ||
+ | | 『**评**』 | 正是因为孙武认为战争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百姓的生死存亡,才在训练时杀了吴王爱妃,告诉所有人,对于战事一定要有敬畏心,其实做任何事,我们都应该要有敬畏心,有了敬畏心,才会认真对待,不自大,不骄傲,《孙子兵法》把这句话放在第一篇的第一句,足见其重要性。 | | ||
2. **故经之以五事,校之以计,而索其情: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将、五曰法。** | 2. **故经之以五事,校之以计,而索其情: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将、五曰法。** |